一、介绍课题“动”资源的含义 胡:今天我结合我园十四五课题《利用“动”资源开展游戏化创意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来介绍一下我们课题组对于动资源的收集与初尝试。大家看到这个课题名称,一定会对“动”资源产生兴趣?那么课题中的“动”资源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将创意美术中涉及到的资源进行一个聚焦分类,这个分类这也巧妙的解释我们对于“动”的含义: 1.大自然“悦动”资源——王秀是个美丽的田园村、吴家湾的花海、稻田、乡村微景观等等,自然界的万物都包含了色彩、图形、线条等美术元素。 2.生活“炫动”资源——比如孩子的各类玩具、王秀服装厂的布料、璜泾加弹厂的纸管等等。 3.民间工艺“萌动”资源——拓印、剪纸、青花瓷、苏州团扇等等富有特色、易于模仿、表现的民间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与创造。 4.文学作品“灵动”资源——“绘本”融入创意美术活动中,比如绘本《点点点》、《树叶跳舞》等,启发孩子的艺术表现力。 二、介绍近期资源收集列表的分类方式、收集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胡:上个学期,我们对“动”资源进行一个的收集与分类,在此过程中,我们总结为“优化三步走”: 第一步:“一起写”在线持续收集。 第二步:分类、分块面收集(把一起写里面的四个“动”资源分类打包:D.大自然“悦动”资源、S.生活里的“炫动”资源、M.民间工艺“萌动”资源、W.文学作品的“灵动”资源。把相对应的实践图片标入资源表中,如:D-1-(1),代表的是自然资源中“树”资源的创意类实践活动。) 第三步:做有图、有操作的资源案例收集(把每一次的尝试都汇总成一个个小案例,这样就出现有图、有操作的资源案例集了,后期也方便从中进行活动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课题课进行教学探讨。) 在收集和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自然资源、生活资源运用的较多,而文学资源(绘本类、故事类)以及民间工艺资源相对运用较少,我们后期课题研究中会关注此现象,针对困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与尝试,以及后期的“理论学习”等等。 三、课程观察量表解读 胡:待会我们王秀幼儿园张婷婷老师,结合生活资源利用,开展一节小班创意美术活动“轱辘轮下的畅想”,这里结合“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观察。 A:观察指标:重点围绕教师对资源的挖掘。 B:观察指标:重点围绕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四、课题课展示 五、说课 六、AB组研讨 A组:科教新城利民幼儿园 张倩芸 材料是从孩子身边、兴趣出发的,有效引发了孩子艺术创作时表达的兴趣和冲动。老师的准备是非常丰富的,活动中也有一些匠心巧思,播放的开车的音乐所营造出的氛围是非常浓厚的。教师的肢体动作、语调语境自然,亲近孩子。 建议: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资源的运用,比如:现在的季节(春天),运用一些自然材料;孩子家庭中的一些材料等,实现家园互动,使这个创作活动更丰富。小班孩子更喜欢情境性丰富一些的创作,开车这一过程可以再多一些情境,比如:上坡、下坡、陡坡等。老师能够在孩子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发现教育契机,那么整个活动中,绘本也可以作为前中后的一个线索穿插在里面,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 B组:镇洋幼教中心洛阳路幼儿园 顾金英 我们小组拍摄了多个几十秒至一分钟的视频,通过视频的回放,可以很好的发现孩子的一个投入状态,不管是前期的操作还是中期的想象、表达又或是最后的分享,孩子们始终都是一个很投入的状态。不同的孩子在进行操作与尝试时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老师在活动中的语言支持是很有亮点的,非常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有效的对话进行师幼互动,对目标的达成、幼儿语言的发展、作品的呈现等有很直接的效果。 建议:因为今天是带着任务来的,所以得非常靠近孩子,在这过程中发现多少会干扰到他们。如果有更好的设备记录,离孩子们能远一些,可能会留给孩子们更多创作的空间与时间。大部分孩子的手部动作是很符合当下年龄段特点的,基本上是直来直去的推动着车子,可能也是因为所提供的车子不是四驱的,所以更多出现的是直线条;而个别孩子的作品出现了明显弯曲的轨迹,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想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条的组合美,那么后续可以去思考一下:对于这些直来直去的小朋友,在进行互动的时候是否有其他一些语言上的支持或者活动前期玩车时是否可以进行一些支持。在孩子们借助色彩本身或线条横竖的交叉来联想、表达时,可以再增加一些对应的、可视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图片,(如:弯弯的跑道等),将单个孩子的一个点带给其他孩子更多的想法与思考。分享环节可以让孩子既有老师也有同伴的肯定。 七、共同体负责人肖芳主任点评 使用观察量表,面向教师、幼儿来做观察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能让我们的课有本质的提升。“动趣、动情、动构、动创”可以不仅是连续性、递进性的一个过程,而是可以跳跃的、顺序之间相互挪动的。今天活动中提供的纸张都是一样大小的,纸的类型可以更多样化,比如:有的是长轴,有的是短轴,有的是长条形的纸,有的是方形的纸……还可以借助园内的自然资源(坡道)实施起来,这样活动更自然。今天的集体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到了组合,而这个活动其实还需要重点把握深浅、粗细等。活动最后环节的把控、回归是非常好的,典型的画作也抓得很好。但是老师在其中的引导、材料的投放去支持儿童与材料之间打通联系还有所欠缺,希望后续能通过老师的引导、材料的投放、情境的创设去打通联系。 八、科研员张雪老师点评 今天的氛围是非常好的,相互间的互动、对话、讨论也是很自然、激烈的。主要从科研的角度在规范性上说一说。开设一节课,首先要有一个研究主题,不是整个课题名称,而是根据这节课,明确在课题中我要解决哪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把问题转化成我的研究主题。比如说这节课的主题,可以定义为:利用“动”资源创设游戏化情境,培育幼儿的想象力的研究。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培育想象力主要有哪些资源的支撑?来创设一个怎么样的游戏化情境?同时,还要去开展理论学习,去找相应的文献,了解幼儿美术想象力的发展需要什么性质的资源来支撑、策略来促进、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而且这个情境能否有一个从头到尾的游戏情境,从始至终去激发幼儿。 结合实践研究,对“动”资源的界定进一步完善。在观察指标中要明确指出这节课是用的怎样的“动”资源,给观看的老师一个提示,从而更好地在观察量表的指导下去进一步的观察。 本节课中游戏化情境的创设没有体现,作为整个课题研究来说,游戏化还是要去研究的。可以放到后续的侧重点中或者分步走,先“动”资源和创意美术,再游戏化和创意美术,最后三者结合起来。 集体教学结束后,观课老师可以再和孩子去聊一聊,了解他的真实想法,这也是评课中很好的证据,而不单单是只关注孩子的活动过程。此外,刚才主要是围绕“一课一表”来观课、议课的,表格也并不是完美的,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观察指标或者在研课的时候对这个量表提出一些调整、建议。 |